2015年八月一日是第88个建军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该忘记当年的那些峥嵘岁月,更不该忘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作出不懈努力的老一辈军人。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我们湖西也居住着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有的是当年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有些则是英雄的后人,他们用笔记下了当年经历的事,这些回忆既是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也在提醒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当年前人的流血牺牲。
“战斗爷爷”忆往昔——沈培青
84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沈培青老人是贵都社区的名人,战争的洗礼为老人增添了精神气。让我们来听听这位亲自参加过解放舟山群岛的老战士讲述那动听的故事。
沈老一上来就动情地说:“小时候家里穷;下饭光咸菜;上学打赤脚,哪有现在条件好,你们今天的生活就像在蜜罐里,真是羡慕你们啊!”一番感慨之后,接着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自己正在上学,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家人一度躲到太湖里一个荒凉的小岛上避难。有一天,亲眼看到隔河约五十米远处,有两个鬼子揣着枪,发现并瞄向了自己,于是吓得低着头、猫着腰、双脚拼命地逃,只听身后枪声“啪、啪”响,总算跑得快,检回了一条命。日本鬼子欺负咱中国,完全是强盗行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
沈老是194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当时18岁的他就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为解放舟山群岛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的8月要解放舟山群岛,但当时只有渔船300多条,而且都是帆船,帆船受天气潮流的影响很大,对解放军作战不利,需要装上柴油机,把帆船变成机帆船,这样对解放舟山群岛就有把握了。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要有一批后勤战士做保障,沈老做为一名后勤战士有幸参与这项工作,先后在前线工作了半年多,其中国民党多次派飞机来轰炸、扫射。沈老部队的排长被炸牺牲了,另一次敌机又来轰炸沈老所在部队的宿舍。结果炸弹落在隔壁邻居的房上,当是被炸起的砖头瓦片就在沈老头顶上往下掉,沈老也差一点被炸死,现在回想过当时的日子,沈老还是胆战心惊。经过了半年多的时间,沈老所在部队终于完成这项任务。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司令部下达了解放舟山群岛的命令,战士们驾驶着改装好的机帆船,象一支支利箭直插舟山群岛,国民党守军全线崩溃。至今当时的场面,沈老还是记忆犹新。
1950年5月16日,三野司令部下达了解放定海本岛的命令,战士们驾驶着改装好的机帆船,象一支支利箭直插定海岛,国民党守军全线崩溃。并于5月16日清晨开始逃离定海岛,解放军乘势于5月19日红旗插遍了定海本岛。全岛人民获得了解放。这一胜利打破了蒋介石把舟山群岛变成第二个台湾的美梦。
在这次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中,沈老由于扎实的业务技术和突出表现为部队立了功。随后沈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内也召开庆功大会,颁发立功证。
英雄故事的传播者——赵德恭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老兵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湖左岸社区迎来了一位抗战老兵----赵德恭老首长为社区的孩子们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赵德恭老首长1924年出生,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部队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历经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赵首长是志愿军第二批归国代表团成员之一,1952年,志愿军第二批归国代表团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亲切接见。1955年10月,被授予少校军衔。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老人经常到各军区、社区、学校演讲,讲述抗战故事,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近些年,赵老先生因为上了年纪了,行动渐渐不便起来,老人便有了要把自己多年珍藏的60多幅照片拿出来办展览的想法,这些老照片是自己一生戎马生涯的生动记录,也是那段光辉历史的精彩见证。这些老照片诉说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诉说着抗日战争的残酷。他的家乡山西屯留县总人口9万多人,其中被日军屠杀的就有13400多人,可以说村村都有血泪账,家家都有血泪史,老人说,刚入伍的新兵不会杀人,老兵教着杀人,因为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他的叔叔被日军活埋,他妻子的哥哥、他的3个同班同学在抗战中牺牲!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伤亡人数3500万!他对日本鬼子的暴行刻骨铭心!但是,就在太岳军区的日本反战同盟,也有很多日本朋友和他们并肩作战,成了生死之交的战友,抗战胜利了,他们一样高兴!
老人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他只想为党和国家做点事,发挥一下余热,希望他传播的事迹让年轻人看后,能够不忘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传承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尊重历史,勿忘国耻——汤镇海
70多年前,战火与硝烟遍布中华大地,每一个家庭都卷入了这场抗日战争。我们的先辈为了国家,也为了每一个小家,奋起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湖左岸社区的尹妮告诉我们,她的外公也是一名抗战老兵。她小时候外公经常抱着她给她讲过去抗战的故事。
她的外公名叫汤镇海,1928年出生,家里有4个兄弟,父亲早亡,母亲只能带着他们靠卖花生米为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在她外公14岁那年,国民党在他们村子招兵,宣传只要跟着他们走,白米饭,粉条冻肉管饱。她的外公怀着一腔爱国的热情,对日本鬼子的憎恨还有对吃饱肚子的向往跟着国民党走上了当兵的道路。因害怕母亲不同意他当兵,他不敢回家跟母亲道别,他的母亲到处寻他找不到,最后还是从村口挑粪的大叔口中得知他当兵的消息。每每说到此处外公经常都是一脸愧疚的表情。
来到国名党之后才知道白米饭粉条冻肉管饱都是骗人的,不仅如此,国名党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此他和部分战友都甚为不满,一年之后他们同军的几十人发动了起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起了通讯兵。通讯兵虽不是冲在战场的前线,但因为要传达机要信息,时常也会遭到日军的围剿,不少战友在交火中被抓或者牺牲了。当时他们的装备只有步枪加手榴弹,一次在一个村庄开展通讯工作时,突然传来消息说日军来围剿了,大家连忙一起准备转移,当时在村庄里还有一对警备队,警备队冲上去和敌人交火,掩护他们带着机要信息撤离,10个人的队伍,最后只有他和另外一个战友活了下来。
通讯兵的工作需要四处传递信息,在当兵5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尹妮的外公路过老家的村子,才知道原来在两年前,他们村子被日本兵扫荡,在村里烧杀掠夺,强暴妇女,连孕妇都不放过,包括他母亲在内的上百人都被火烧死了。
尹妮说,外公曾告诉她,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用献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也要记住!
青春送给最美的绿色军装——张根兴
在这群花吐艳、彩蝶飞舞的炎炎夏日,我们即将踏入八月。八月,是战士的节日。对于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防线而奋斗的老兵来说,八月,是白雪皑皑的雪山;八月,是连绵不绝的山川;八月,是和平鸽飞起的季节。军旗猎猎、军号悠扬,战士用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壮美的信念;军徽闪闪、军歌嘹亮,战士用无悔的青春铸就了不变的忠诚。那些曾经的老战士待我们一一牢记。
1950年出生于苏州吴县渭塘的张根兴,在家庭和当时文化的影响下1969年张根兴同志光荣入伍成为了陆军第68军203师609团206联3排88的一名光荣的兵哥哥。虽然那个年代的他不用上战场、没有硝烟的战火、不用饱受啃树皮的饥饿,但是在部队里的张根兴同志努力学习、积极肯干没过多久就被领导当选为班长,有了班长的职务和称号的他干劲更猛,在党规、党的(“五七”农场)指示精神下带领他的团队投身大生产,种地插秧收割水稻,样样他都比别人多干些、事事比别人多操份心,时光荏苒一晃近七年的部队生涯进入了尾声。76年4月部队组织部分退役兵去支援边疆西藏,(援藏兵当时是通过自愿报名递交相关材料审批,通过审核后方可成为援藏兵的一份子)刚去西藏的头两年,张根兴和当地的百姓一起扛着锄头锊起袖管下地干活,一干就是两个年头。农活也不是轻松活是需要技术和知识填充的,为了更好地将知识播散在偏僻和荒寂的土地上,上级领导再次将张根兴同志“赶”上了讲台——山南地区农业机械技术学校担任教师,三年七尺讲台给张根兴和藏民们不一样的境界,不一样的收获。人生之旅停停走走,不知上了哪些站也不知停了多少个站,但是每个站都有不一样的自我,每个站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成长。81年5月内调幸福返乡,回到了儿时的故乡——郭巷,告别了慢慢长路的离家之苦亲人异地分居之痛。部队里染上的不悔的绿色也为他退伍之后的路铺垫了勤奋踏实的底色,退伍后他在工作中积极进取,退休后也当起了社区的热心志愿者。
但是每个站都有不一样的自我,每个站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成长,81年5月内调幸福返乡,回到了儿时的故乡——郭巷,告别了慢慢长路的离家之苦亲人异地分居之痛。部队里染上的不悔的绿色也为他退伍之后的路铺垫了勤奋踏实的底色,退伍后在工作中积极进取,退休后也做社区的热心志愿者。
站在今天的幸福列车上,缅怀昔日的烈士和军人情怀;品尝今天的幸福,感恩昔日老军一代的付出与艰辛!重温老兵故事,让温暖滋润干涸的心田。
在父亲身边的日子:一位抗日烈士后代的回忆
前言: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父亲离开我的第75个年头,我之所以写《在父亲身边的日子里》这篇回忆录,是为了用铁的事实有力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种种恶行、暴行、罪行的谎言,揭露日本法西斯侵华期间的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的暴行。我所写的《回忆录》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滔天罪行的铁证。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如今,我已84岁高龄,在苏州工业园区熙岸花园幸福地安享晚年生活。
我六岁那年,妈妈久病离开了我们。父亲闻悉后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从扬州赶回家中,料理好妈妈的后事,就带着我去沙溪镇河南石灰行东面临河处,居住在一位姓王的人家里。父亲每天送我去沙溪小学一年级读书。上学途中,我们目睹日军飞机在空中向地面扫射,日伪军地面部队捕杀我抗日爱国志士的暴行。父亲为了躲避日寇汉奸特务们的追捕,移居到七浦塘“涂冲”一家收购棉花的仓房里,父亲把收购点当作观察哨,将日伪军汽艇在七浦塘来回游弋的时间、次数及装载的部分实物弄清楚并记录下来,经常傍晚出门深夜才回来。
一天,父亲用竹片和纸细心地糊成一个球状物体。傍晚,月亮升起来了,父亲领着我来到七浦塘岸边,把球状物体放在岸上,再用棉花蘸着豆油捆扎在球状物体底部,这就是父亲亲手制作的热气球了。父亲叫我用双手压按热气球,待点着火烧了一会儿,再叫我把双手松开后,气球向天空中飘去。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渐渐的热气球远离我们的视线,消逝在茫茫夜空中。父亲这才领着我往回走。我边走边向父亲提问:热气球要飞到哪里?为什么要用豆油点火燃烧?没有翅膀的热气球为什么能飞上天?父亲分别给予我科学的解释,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激发了我探索学习的兴趣。
又过了些日子,父亲辗转带着我到“方家桥”,居住在方桥小镇东市龚家宅基西侧厢房。我每天背着书包去“方桥”小镇西北方向一所祠堂小学上学读二年级,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字,做算术题,每天做功课。盛夏时节,赤日炎炎,父亲几乎每天下午亲自下水教我学游泳,指导我要用双手紧握浮在水面上的木桶,两只脚轮换拍打水面,用口吸气就不会呛水。经过多次练习,我学会了游泳。有一次,父亲从上海回来,给我买了一只铁片小汽艇,我把它放在水里和宅基上的小伙伴们一起尽情玩耍,我过着平静安详快乐的生活。
然而,不幸的日子终于降临了,在夏季的一天清晨,我们居住地龚家宅基被日伪军悄悄地突然包围了,我们正在睡梦中,一点也没有觉察……直至日伪军破门蜂拥而入直扑房中,把父亲从床上拖起五花大绑押着向门外走去。我吓得紧跟在父亲身旁轻声啼哭。日伪军个个十分凶恶,不让我跟在父亲身旁,狠狠地把我推倒在一边。我无能为力地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日伪军押着向浮桥镇方向走去。此时的我举目无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应,我蹲在原地害怕无助地啼哭着!陪在我身旁的是房东宅基上的几位同龄小伙伴。中午时候,我奶奶拜托一位远房亲戚来方家桥龚家宅基把我接回到生我养我的浮桥镇小桥弄奶奶家中。当时我年仅八虚岁。
此后,奶奶变卖家产托人多方营救无果。月余太仓传来噩耗,父亲和其他几位抗日志士虽遭受严刑拷打,个个坚贞不屈,全被日伪军和汉奸秘密杀害在太仓西门外地藏殿北的荒地上。奶奶去太仓收父亲遗体时,坑里还有六具尸体躺在血泊里。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大地上又欠下了一笔血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太仓县政府追认父亲为抗日烈士,还发放了一笔抚恤金。父亲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被日寇残酷杀害而流血牺牲。父亲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榜样,永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作者:洪韬
那段难忘的抗战故事——石荣官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爆发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石荣官就出生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着自己的父老乡亲死于日军的尖刀下,看着同乡的大哥哥们在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抛头颅洒热血,自小他便怀揣着一股热情,长大后要保卫国家,把日军赶出中国去。
1959年,刚满18岁的石荣官毅然加入了北京空军机关,成为了一名满怀热血的军人。连年的战争,大面积的农田歉收,1959年,中国开始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物资十分匮乏,石荣官叹了口气,深有感触的讲道:“那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路上满是饿的干瘦的人,没有粮食,他们只能到处挖草根、树皮果腹,在军队里,粮食也时常供应不上,一天的高强度训练后,有时只有一碗薄的像水的稀饭。一天夜里,我正吃着一天唯一的主食,一根油条,这时,前方发现了敌军的侦察机,我赶忙放下剩下的半根油条,加入了战友们的战斗,最终虽然成功将侦察机击落,但也牺牲了很多战友。”说道这,石荣官搓了搓双手,像是要给自己点温暖,他说:“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们,把牺牲留给了自己,用自己滚烫的鲜血才换来了我们70年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我们享受着现在安逸稳定的日子的同时,更要感激着那些为了保卫我们家园而付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无名战士们!
编辑:常萌、许菊芳、吴渡奎、刘新湖、顾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