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拐过几道,碾上青灰的砖石路,微胖的车夫卖力蹬着吱呀作响的轮轴,一口京片儿抑扬顿挫,絮絮叨叨说着着胡同里的名人轶事,好像数落自家珍藏的老物件儿。
笔者走在砖石路上,看胡同里百年的门墩儿,千年的瓦。文官的门当和武将的上马石刻着往事依稀,四合院大门紧闭,锁住悠然流淌的京韵。老槐树漏下细碎的天光,光影沉浮间,时光的浪潮已然将衣衫浸透。
抚触着苍老的灰墙,循着岁月的幽香,笔者想——百年前的这里是怎样一番景象?笔者仿佛看到孩子在四合大院中嬉闹,妇女挎着菜篮在屋前唠家常,男人在老旧的木桌上吃一碗炸酱面,老人在槐树下围着棋局沉思,全不管金色的余晖涂抹着窗棂,绚烂的时光流转着乾坤……
我行着,想象着,不觉胡同已到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纷乱的街道。痛惜和扼腕涌上心头——那笔直的砖石路,走到哪了?
如今,热闹的宅院变成了冷清的旅馆,或是住着几户人家,或是破败不堪,它们就象一幅名贵古画上仅存的一点线条和颜色,在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毁损中一点点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古老的技艺、古老的建筑、古老的声音日渐消逝的今天,我迷失于林立的高楼和金属的嘈杂,在或强或弱的呼号与抗议中生活。而另一些代表老北京,代表我们古老记忆的符号,也日渐衰落了……
笔者无奈地在这古老城市的砖石路中穿行,一次次按下相机的快门,试图留下点什么。那些让人痛惜扼腕的山山水水、老城老屋老调,在城市化脚步的阴影中苟延残喘着,它们的昨天和明天?谁会知道,它们的路将走向哪里……
城市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该如何留存?如何发扬光大?需要我们细细思索。
编辑: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