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工业园区菁华社区,有一个90后姑娘非常有名,她坚持为居民上公益课,用自己的力量在苏州打拼出了一片公益天地,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她叫丁亚博,来自江苏宿迁。
“努力”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她出生在宿迁的农村家庭。父亲当年是造船厂里赫赫有名的工程师,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把一家人从农村接到了城里,但是没过上几年好日子,四岁那年,她的父亲就突发疾病不幸离世。没了父亲的主要劳动力,她的家庭却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柱,生活的压力一下子落在了的母亲身上。邻里也时常接济她们母女,让她们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但是在父亲走后的日子里总是鼓励她,让她打开心扉,阳光地生活,用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并且经常骄傲地告诉她,要像父亲一样努力、有出息,用自己的力量立足社会,回报社会。从小对父亲的印象不深,但是父亲的“努力”让她一直刻骨铭心。
因为生活的贫困,她从来没有上过兴趣班,小时候用来绘画的零花钱就是来自船只建造过程中产生的边角铁片碎渣换来的。8岁时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获奖,小小荣誉下便藏下了小小的梦想,捧着获奖证书,对未来产生了无限的憧憬。但是看着生活的重压一边倒地倾向母亲,她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帮母亲减轻负担。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学习之后,她没有继续高中阶段的学习,决定外出打工。然而却机缘巧合应聘到一家私立幼儿园,当助教老师。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既是工作也是学习。与孩子们在一起,她忘却了家庭的痛苦,跟老师们在一起,她主动学习,不断掌握教育技能。这段幼儿园的工作时光成了她的“兴趣培训班”,让她对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有了深厚的理解和喜爱。一年后,她靠着打工攒的钱又重回高中继续学习,一路磕磕碰碰,但最终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丁亚博不仅勤工俭学,而且积极做家教攒学费,还能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同时,自己攒下的钱她都不舍得乱花,她有着自己的“艺术梦”。
“梦想”是一个动力指南
2011年,怀揣着“艺术梦”的她来到了苏州。之所以选择苏州,在她的学习生活中,早已被苏州的文艺氛围深深打动。在苏州生活了6年,虽然期间一个人的打拼并不容易,但是再多的艰辛,她都一笑而过,把人间烟火活成了云淡风轻,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空间妆点着自己的梦想。租住在十几平米的小阁楼里,她用画笔改造,白墙是画纸,蓝色的海洋波光粼粼,海鸥贴着海面低飞,扑面而来的海水气息。搭配一些简单的摆设,把狭小的空间装饰成舒适小屋。除了自己的家,园区的很多犄角旮旯里都有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作品:菁英公寓的姻缘墙、翰林缘的楼道、金鸡湖创业长廊的涂鸦等,都凝聚着她一点一滴的“艺术梦想”。2016年,她更是以壁画设计师的身份被评为苏州最美女艺术家,油画作品展览于本色美术馆。
她徜徉在艺术知识的海洋里,练就了一身多才多艺的本事。绘画信手拈来,素描、水彩、油画等类型样样精通,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她欣赏美的态度;尤克里里随手拨弄,便成一曲,配合她本身低哑的嗓音,演奏出对美的诠释;手鼓咚咚敲打,用极富节奏感的击打声,拍打出对生活的热爱。除此之外,这位励志女神更是精通厨艺,追求生活品质,把生活过成艺术人生,还兼职主持,歌唱比赛、各类画展的开幕式都有她的身影。她把这些才艺都视为兴趣,开办桃源美术,不为赚钱,只为寻找盟友,把艺术带给更多的人。
“艺术”是大众的精神营养
她始终认为把“文艺”衍生到社会生活里,是艺术最大的价值,所以她致力于在社区开展各种近距离公益课程。童年的苦难让她深深感受到弱势群体的艰辛,所以她决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六年来,她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们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公益团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上课,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培养艺术的技能和情操。此外,她还在社区开展公益尤克里里和手鼓课程,丰富菁华社区内的年轻男女们的业余生活,让一颗颗躁动的心在音乐中产生归属感。她不计报酬开设儿童公益美育班,只是想为社区多出一份力。她所有的公益课程都有别于一般的培训班,不仅授教技艺,更是在传达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正能量,学员们都爱这位喜欢穿着短裙、扎着小辫的美女老师。她瘦小的身体里似乎有着无限的能量,却又活得潇洒自在,云淡风轻。
在苏州生活,为苏州出一份力,她常说:“我的力量很小,只有拿自己的特长去善待人们。愿每个人偶尔驻足去欣赏夜空的繁星,享受城市中的宁静。”
编辑 邱益雯
2017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