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快速、标准化的物质生活,慢慢的变得很难静下心来,变得越来越“浮躁”。然而,却依然有那么一群人,保留着那份执着与传承的精神,用他们的工匠精神书写着不平凡的事迹。苏州工业园区水墨社区的宗卫华就是这样一位把工匠精神传递下去的,值得学习的榜样。宗卫华今年三十有余,江苏盐城人,凭借精湛的维修技术,他不仅荣获了苏州工业园区第六届“金鸡湖双百人才”,也是第六届技能领军人才,同时还在江苏省第一届技能大赛汽车维修项目中荣获第二名,在2015年苏州市汽车维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这些荣誉面前,在汽修领域中,宗卫华可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技术人才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行业内“术业有专攻”的“匠才”,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从“门外汉”的不断摸索和学习探究中成长起来,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服务大众。
勤学苦练 成就技艺“多面手”
八九十年代,修车可能靠扳手、链子、起子就能把车修好。但随着电气化在车子上的运用,更多的要依赖于电脑对汽车进行诊断。2003年刚来到苏州打拼的宗卫华,既听不懂苏州话,也不是很擅长修车技术,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进入到苏州华晨汽贸有限公司上班,跟着车间师傅学习技术。为了尽快掌握修车操作技能,宗卫华整天都窝在维修车间中,把空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基本知识和作业技能上。
早上八点半才上班,但宗卫华每天都坚持七点多就到车间,把车间相关的卫生工具整理好后,就开始巩固自己前一天所学的知识。下班后,宗卫华还经常去图书馆或问同事借修车相关方面的书籍,看到重要的内容他就复印或者用笔记下来,留着以供后续仔细揣摩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着求知若渴的初心和不断进步超越的热情,短短三个月,宗卫华在汽车修理上的技术进步神速,并荣升为车间班组长;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操作标准和流程,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事,成为了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传道受业 “老法师”坚持技术提升
在随后的工作中,宗卫华凭着多年的实践和学习的经验,多次成功排除了直接危害行车安全的典型事故。“新手”成长为“老法师”,面对这些成功经验,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追求技艺上的“精攻”。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汽车自动变速箱的原理,宗卫华甚至不惜花费自己半个多月的工资买来变速箱,反反复复地拆装用以了解原理,也正是这种在专业技术上的钻研“劲儿”,他在各种技能比赛中渐渐崭露头角,站在业界前沿。
2014年,宗卫华离开了他工作了10多年的华晨汽贸,来到了苏州奥保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担任车间经理兼技术内训师。在巩固自己技术的基础上,同时也为新员工传授知识。每当看到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他总想起了当初的自己。每次内训,他都结合最新技术和自己的钻研所得认真“备课”;面对年轻的创新提议,他都认真对待,仔细解答。他说,技术知识需要共享,需要在探讨和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升。每次实训,他都积极主动深入一线,与年轻的汽修工人一起钻研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认为,这是给年轻人学习和锻炼的最佳机会,也是自己进一步“修炼”的重要契机。宗卫华说,他刚入行那时,汽车维修还是沿用老一套的“经验主义”方针,维修上遇到难题主要都要靠老师傅的经验来做出判断。而现在,科技越来越进步,汽车维修也更加迈向科学化、规范化。进入到奥保行,他学习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依靠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维修技术,力求将每一次维修工作都落到实处,始终秉持着坚持一线生产,把技术提高的信念。
传承匠心 工匠精神服务大众
传承工匠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生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宗卫华也很注重对自己女儿的教育,除了关注女儿的文化成绩外,他更重视对女儿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的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宗卫华说:“我想培养我女儿的独立意识,在生活中,一些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情,我基本不会插手去代劳。即使碰到一些小困难,我也会先鼓励她并给她提出建议,让她自己在练习中逐渐摸索成长。”工作之余,宗卫华也热心于公益事业,他每年都会坚持参加义务献血。今年三月,他还参加了湖东“春风送暖”暨“我身边的时代工匠” 志愿服务活动,与公司的同事一起设摊为湖东的居民们解疑释惑,积极发挥专业所长为社会大众服务,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居民们服务。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宗卫华从事的汽修这个行业中,每一个汽车零部件都是一个个需要精雕细琢的工艺品。钻研技术的执着,让宗卫华塑造了工匠品格,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工匠精神,宗卫华才能更好地了解到汽车的故障所在,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令人频频称赞的成绩。他的成长事迹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工匠精神,更要学习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用心去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弘扬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事。
编辑 周莉
2017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