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
返回管委会首页

苏州工业园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管理中心 > 档案信息简报

档案信息简报2016年第2期总第75期

时间:   |   来源:

档案信息简报

2016年第2期(总第75期)

【业务动态】

园区召开管委会部委办局档案工作布置会

园区档案中心举办2016年度园区第二期综合档案业务培训

《苏州家风家训研究》编纂工作座谈会在园区档案大厦召开

档案管理中心增挂“苏州工业园区地方志办公室”牌子

【区内传真】

园区市政服务集团举办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会

基建电子档案为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业内讯息】

苏州举办“国际档案日”主题活动

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苏州片编纂工作领跑全国

 

【简讯】

【专题】

“走近吴文化”之三十四:范仲淹与苏州

【档案大观】

园区档案文化精品:《胜浦旧影》

(二)农耕——昔日的农事? 副业生产


【业务动态】

 

园区召开管委会部委办局档案工作布置会

为顺应园区管委会大部门制改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园区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5月26日下午, 园区召开各部委办局档案工作布置会议, 部署今年各部委办局档案重点工作。园区各部委办局办公室负责人和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管理中心班子及业务处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园区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刘海燕对2015年度各局办档案移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通报了各局办档案最新收集、整理和移交情况,并对2016年度档案重点工作,特别是大部门制改革后各部委办局的档案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部委办局着重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新机构的档案工作机构的建立;二是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以及档案分类方案的编制;三是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的衔接;四是撤并局办的档案移交工作。

会上, 园区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崔广全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认真落实《关于做好管委会各局办2015年度档案归档、移交和利用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2015年度档案移交工作;二是积极顺应调整,周密部署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三是加大档案工作规范化力度,不断提升档案工作水平。

 

园区档案中心举办2016年度园区第二期综合档案业务培训

 

根据园区2016年度综合档案业务培训计划,档案中心于6月16日下午,在档案大厦报告厅举办了2016年度园区第二期综合档案业务培训,来自区内110多家单位约15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由苏州市档案局监督指导处谈隽处长讲授。谈处长围绕基层档案室工作,从最基本的档案的概念、价值与作用到档案工作的四大内容以及基层档案室业务工作的七个具体环节,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其中强调了档案收集工作的要求及范围、档案整理工作的相关原则以及保管工作的注意点,并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一一举例说明,使得在座的档案人员不仅对基层档案工作理论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还对实际操作技能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现场的档案员学习兴趣浓厚,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本次培训对提高园区档案人员基本理论素养、规范园区基层档案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苏州家风家训研究》编纂工作座谈会在园区档案大厦召开

《苏州家风家训研究》(暂定名)编纂工作座谈会日前在苏州工业园区档案大厦召开。此举标志着,该书的编纂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苏州市纪委决定联合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苏州大学,邀请专家学者编纂《苏州家风家训研究》一书。

根据计划,该书将收录张家港市鹿苑钱氏、常熟市翁氏、太仓市王世贞家族、昆山市朱柏庐家族和顾炎武家族、吴江区震泽施氏、吴中区王鏊家族、姑苏区范仲淹家族、高新区东渚惠氏等30个家族的优秀家风家训,借此引导今天的党政干部廉洁自律、勤政忠诚,引导普通读者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苏州家风家训研究》预计今年7月完成初稿,9月出版,总字数在30万字左右。

 

档案管理中心增挂“苏州工业园区地方志办公室”牌子

根据园区工委管委会苏园工〔2016〕87号文件,近日,园区档案管理中心增挂“苏州工业园区地方志办公室”牌子,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园区地方志工作;负责做好园区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挂牌后,不新增人员编制。

“苏州工业园区地方志办公室”的挂牌,将确保地方志职能的有效履行,推动地方志工作的顺利开展,促动园区地方志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园区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区内传真】

 

园区市政服务集团举办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会

4月20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市政服务集团举办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会。此次培训会邀请了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王雁就档案管理业务知识为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各部门兼职档案员授课。

培训会通过播放宣传片,介绍了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的职能、馆藏范围和规模、现代化的设备设施,让与会人员对园区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培训会上,王雁就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及要求进行讲解。王雁阐述企业档案重要性,详细讲解档案归档流程、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基础知识,并与大家分享了档案收集、整理需要加以注意的细节。

 

王雁从家庭档案管理为培训切入点,引伸到企业档案管理,她生动形象的举例使得培训课程易学易懂,与会人员通过参加本次培训会,对档案管理重要性有了深刻体会,对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有了全面了解。

 

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

基建电子档案为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在国家提出“能源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智慧用电管理平台”。该平台的搭建将使慧湖大厦空调系统电力消耗节约15%以上,并降低空调冷热源消耗10%以上。体育中心也已完成夏季工况调试,室内温度可达到25℃以下。通过改造,冷源系统能效提高,初步测算冷源系统综合节能率可达35%以上。

在两个项目空调节能改造工程调研前期,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档案中心就积极配合项目代表及节能施工方,及时在光盘档案中调取了慧湖大厦、体育中心等项目的电暖全套竣工CAD图,为高教区节能改造工程节约了时间,降低了复印图纸等物资成本,有效推动工程顺利开展。

CAD电子竣工图查阅方便快捷,能及时有效的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做好CAD电子竣工图光盘档案工作,本身也是一项节能减排工作。科教公司在以后的档案工作中会继续加强档案电子信息化工作,使档案发挥其最大能动性,发挥自身价值,为高教区后续工程改造维修提供技术支持。

 

 

【业内讯息】

 

苏州举办“国际档案日”主题活动

2016“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于6月7日下午在苏州市档案馆新馆举行。今年的主题是“档案与民生”。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少东为活动致辞。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欧阳旭明宣读了省档案局给苏州市委市政府的贺信,祝贺“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活动中,四套班子和市档案馆领导向档案捐赠者颁发了收藏证书。这些捐赠十分珍贵,是对苏州市档案馆和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馆藏非常有价值的补充,对传承、传播丝绸、刺绣、蜡染、金砖、漆艺等工艺和历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着名民族企业苏州振亚织物公司创办者娄凤韶的哲嗣捐赠了娄尔品先生的日记、书信、手稿、证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御窑金砖厂、第六代传承人金瑾女士捐赠了古法重制御窑金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漆艺代表性传承人、故宫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研究员林怡女士捐赠了款彩戗金代表作《有凤来仪》,袁维青先生捐赠了原苏州市轻工系统企业史料,朱利荣、邱中巍、马路先生捐赠了“丝绸之路”长卷画创作原稿,张燕飞先生捐赠了由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传承人王阿南创作的蜡染作品。

一直以来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工作得到了各界的支持。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胡毓芳董事长,捐赠了2012年第二届中非论坛和2015年世乒赛赠送的礼品;苏州丝立方家纺科技有限公司徐晓晔副总经理,捐赠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最高法院院长”真丝画国礼;苏州市欧星丝绸纺织品有限公司薛培德总经理,捐赠了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睡衣面料;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宁曼丽董事长,捐赠了传统苗族蜡染。

活动中,《百年苏纶》《花间晚照》新书首发,它们分属于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民族工商业百年名企系列丛书”和“工商业档案史料丛编”。

现场还进行了“江苏省丝绸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丝绸服饰创新研发中心”“江苏省丝绸织造技艺研发中心”“苏州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的授牌仪式。

在新馆还布置了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特展和苏州市外交礼品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以档案日为代表的主题宣传活动,日益成为讲好“苏州故事”的重要平台,对进一步提升名城形象、推进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苏州片编纂工作领跑全国

5月12日上午,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匡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匡迪、王伟光等领导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系列成果,“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值得肯定和鼓励”,“名镇志文化工程是地方志工作的重大创新,在组织模式、编纂形式、内容记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地方志成果,延伸了地方志工作的触角,提升了社会效益。”

会议向周庄镇、甪直镇、同里镇等入选首批名镇志的11个镇授牌和颁发了证书。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周庄镇、甪直镇、同里镇等作为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入选单位应邀出席大会。在座谈会上,周庄、甪直、同里等镇领导就各自编纂工作经验在会上作交流。苏州市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兴南围绕名镇志组织编纂工作,以《积存乡情文化传承乡情风气》为题作经验交流。苏州将编修名镇志工程定位为:“当代方志接地气的工程,是名镇的文化自觉工程,是推介苏州的名片工程,是培养方志人才工程,也是记住乡愁的基础工程。”并表示,“苏州将以这次全国会议精神为动力,用好名镇志文化工程平台,发掘名镇历史智慧,讲好苏州故事,展示地方文化软实力,履行好地方志承载乡愁、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探索创新,务实奋进,有为争位,为苏州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的贡献。”市志办副主任陈其弟就如何编好名镇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简讯】

 

4月6日,苏州市档案局组织召开全市档案局馆长座谈会,为《苏州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六稿)》征求意见。

4月13日,沈阳市档案局副调研员尉佳欢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4月20日,“苏州城乡建筑文化丛书”——《砖忆》编撰会议在昆山市城建档案馆召开。

4月25日,宜昌市档案局局长袁清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4月28日,威海市档案局副局长顾金华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5月6日,上海市嘉定区档案局陈坚坚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5月18日,海宁市档案局副局长徐炳林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5月19日,在第七届MOWCA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大会上,中国内地由苏州申报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经专家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5月31日,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会议在常熟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交流今年以来全市方志系统工作情况和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部署下半年全市方志工作。

5月3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办公厅副主任王龙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6月1日,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总规划师李清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6月1日,苏州地情网试运行正式上线。

6月16-17日,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常州召开。

6月22日,苏州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物业部经理杜宏伟一行来园区档案馆考察。

 

 

【专题】

编前语:吴文化,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为进一步弘扬吴文化,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助推园区文化繁荣发展,《档案信息简报》特推出“走近吴文化”系列专题,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来介绍和诠释“吴文化”。

 

“走近吴文化”之三十四:

范仲淹与苏州

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苏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贤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代吴县人。他生于徐州,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文翰,取名朱说,直到23岁才知道自己是姑苏范氏之子,虽然不想与朱氏子同姓,但是怕母亲伤心,因此没有马上提起复姓之事。知道家世后,他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他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踏上仕途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苏州“迎其母归养”,欲还范姓。族人以为他要来争范氏家产,便想出种种理由加以拒绝。范仲淹察知个中缘由后说,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有了这样的承诺,族里才允许他归姓。至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为亳州节度推官,受母吴国太夫人命始奏复范姓。到这时,29岁的他才正式将名字改为范仲淹。

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范仲淹当过京官,也驰骋过疆场,出将入相,推行过“庆历新政”,数十年宦海沉浮,但是家乡人民只记住他造福桑梓的三件事:兴水利,办学校,建义庄。

话说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贬官睦州后移治苏州,当时苏州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范仲淹到任后,亲自去察访水道,分析水患原因,吸收前人的治水经验,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方针,首先疏导吴淞江,再疏常熟、昆山入江通海的支流。以前,昆山、常熟有三十六浦,其中茜泾、下张、七鸦、白茆、浒浦五浦最大,由于潮水泥沙,逐渐淤塞。在整个吴中水利中又数常熟的地位最为重要,白茆港是苏常东北出江的第一河,福山港是太湖水北流入长江的主要通道。范仲淹择要而疏,亲临工程第一线,针对港浦“日有潮来”,泥沙淤积的特点,在疏浚的同时,提出了“新导之河,必设诸闸”的主张,他说,闸“常时扃之,御其来潮,沙不能塞”,“旱岁亦扃之,注水溉田,可救烟涸之灾”,“潦岁则启之,疏积水之患”,并强调开浦置闸后,要“设镇屯兵,专治浦闸”,每年春天“理其闸外,清除淤沙”,最终达到“工减数倍”的效果。他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妥善地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常熟福山等地的人们为了不忘范仲淹的恩德,将浦闸称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做“范公圩”。

范仲淹不但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卓见的教育家。他曾说:“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材”,这句话就是拿到现在也不过时。在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期间,他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一位风水先生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说后说,如果我在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贵,还不如在此建个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于是,他在这块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建学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读书,有人认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却说:“吾恐异日以为小也。”于是请胡瑗“首当师席”,着名学者纷纷来苏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庆历四年(1044)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于是,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勃兴,至圣先师孔夫子而外,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自宋以来,吴中“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时至今日,当年的府学所在,仍然是吴中学子向往的学习场所——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我们无法否认这都是范仲淹的遗泽。

范仲淹在苏州做的另一件惠及后人的事,是在仁宗皇佑元年(1049),60岁的他以其“贵时”所得俸禄“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号曰义田,既而,又在城中灵芝坊祖宅建造占地200亩,三面环流,环境优美的义宅,“聚族其中”,义庄内又设有“义学”,“立塾以教其人”。他认为:“物本天,人本祖。闾阎之人,有视其祖之子孙如路人,相毁訾,相并兼如仇敌,不知本尔。”他常对其小辈说:“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贵富而不恤宗族,何颜以入家庙。”千亩义庄田“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尽管义庄的受惠者仅仅局限于范姓族人,也就是说义庄主要是为了救济族中的穷人,使范氏子孙免遭饥寒之苦。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以个人力量举办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范仲淹是有开创之功的。难怪元代奉议郎孙应时在《范氏义庄题名》中感叹道:“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于无穷,非文正公之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苏州人民一直没有忘记先贤范仲淹,在1989年范氏诞辰一千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编辑出版了《范仲淹史料新编》,后来又在天平山范氏祖茔建成“先忧后乐”牌坊。座落在原范氏义庄内的学校今称景范中学,学校内的范义庄享堂已被修葺一新,学校前的那条小巷至今仍称作“范庄前”。苏州支范氏后裔中“敬”字辈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世孙,如曾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小时侯就生活在庙堂巷十号范氏故居。

主要参考资料:《范文正公集·年谱》、《范文正公神道碑铭》、《范文正公墓志铭》、《范文正公义庄规矩》、《范氏义庄申严规式记》、崇祯《常熟县志》等。

(原载《江苏地方志》2002年第一期)

 

 

【档案大观】

 

园区档案文化精品——《胜浦旧影》:

《胜浦旧影》是园区特色档案文化精品中的代表作。2013年,园区档案管理中心征集到农民摄影家马觐伯珍藏多年的大量老照片和录像带。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生动记录了昔日胜浦的农耕文化、人物风情和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为忠实反映胜浦乃至整个园区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同时加紧保护日渐消失的“吴淞文化”,园区档案中心携手马觐伯倾心推出《胜浦旧影——马觐伯纪实摄影作品集》,以艺术的视角再现胜浦新旧生命的更替历程,挖掘一张张老照片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守望中,精心打造一场盛大的吴文化视觉盛宴,留住其永恒的时光剪影。

 

(二)农耕——昔日的农事?副业生产 

四、渔业捕捞

胜浦先前,内河捕捞主要由来自苏北和山东的渔民流动作业于在江河港浜中捕捉野生鱼类,维持生计。用传统的张丝网、张麦钓、牵大网、扳纲网、建鱼簖和张滚钓、夹大夹网等方法捕捉。

渔民以船为家,到处漂泊,无固定生产和居住地点。1958年,胜浦公社成立渔业大队。1971年,渔业大队在沙湖滩14大队的一片土地上建房,渔民实行陆上定居,渔业生产开始捕、养并存,以养殖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胜浦水产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胜渔村利用湖滩地和低洼地开挖鱼池,并且推广网栏、网围、网箱“三网”养鱼,大力发展外塘养殖等措施。

 

 

 

◎渔船在晨雾中出港捕捞

 

◎ 丝网船

 

 

◎ 耥虾船

 

◎ 耥螺蛳船

 

 

◎ 甩网船

◎ 划子船

 

◎ 渔家看簖的栖居棚